
【引言】美术鉴赏论文【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美术鉴赏论文 篇一对于一个绘画者,别人评价“画技”如何,也许只指绘画技巧。如果别人评价“水平”如何,这“水平”二字就不止是技巧,更多的包括绘画者的作品面世之后所引起的效应。当然,作品的面世效应还是起源于技巧,没有绘画技巧就谈不上绘画,也就无从谈起绘画者的意识和情感。这里先从技巧说起。在商业社会中,浮躁和投机的急功近利像苍蝇一样盘旋于当代艺术的各个角落,形成了庸俗文化、流行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潜心于绘画技巧的艰苦磨炼应该视作是成功之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绘画者,首先应该是一个绘画技巧的纯熟掌握者。
素描,是为正确地理解形体,也可以说是为了造型的方便,在特殊情况下,暂时避开色彩,用单色来塑造形体。素描是引导和锻炼初学者正确地观察形体和理解形体,并准确地将其描绘下来。理解物体的结构,打准轮廓,校正比例,掌握动态,刻划细部,这些都是造型的一般规律。色彩是绘画的重要因素,是绘画者传递感情的手段,正确地观察色彩,熟练地调配色彩,才能艺术地表现色彩。简单地说,要根据客观的色彩作为表现的依据,通过绘画者的感受和想象,用简练概括的笔调,强调鲜明生动的感受,加入你自己的想象,剔除那些重复繁杂的成分,从而使色彩更为鲜明生动。
这里说到色彩,并不是原模原样地照搬物体色彩,即把色彩归入绘画者的纯技巧,也不是一成不变地给物体“照像”,这里所说的`“感受”、“想象”以及“剔除”已经加入了绘画者的主观因素。既然是造就艺术品,
首当其冲是绘画者的主观功能。可以说客观世界是冷漠的,只有通过绘画者的主观创造才可以注入温热。真实的一盘苹果和画上的一盘苹果,同时放进展厅,真实的苹果也许可以刺激看者的肚腹,而画上的苹果却能够引动观看者的轰然,引发观看者审美意识的飞翔,还可以引发观看者的探究心理。观看者流下的不仅仅是口水,画幅上色彩的跳跃、结构的虚实,甚至可以引发人们的呐喊,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了。 办一个展览,绘画者与参观者虽然未曾见面,然而通过作品,绘画者与参观者却能够达到心灵的息息相通。绘画者的悲凄、哀伤、郁闷、愤怒、欢乐以及心灵的飘洒逸然,都能够通过作品传达给参观者,从而引起共鸣,这是造型艺术的功能。有人这样描述:“如果把造型艺术作品比作一面镜子,那么镜子里的映象就是创作者的意识和情感的投入,欣赏者可以从艺术作品这面镜子里获得映象所传递的信息,即艺术家创作中的意识和情感信息,从而受到一定的艺术感染。也就是艺术形象信息在审美主体意识和情感上的感应作用,使艺术家和欣赏者之间达到心理沟通。
作为绘画者,当是造型者,根本责任在于在自己的作品中注入独立的创新的意识和情感,才能够感动你的作品参观者;如若你的作品本身就清淡如水、轻薄如纸,要叫你的参观者喟叹不已、心神动荡是不可能的,正如民谚所说:打铁先得自身硬。为什么一幅好的艺术作品越看越爱看,越看越觉得美?为什么一首动听的乐曲会使我们激动万分、难以忘怀?是因为画家和音乐家把情感倾注于作品之中,通过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心造境、以手运心,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美
好境界,这才使欣赏者引起共鸣,这才使欣赏视感为之一新,心灵为之一震。作品的意趣、情感和力量所激发的美感效应,是蕴含着丰厚的精神潜流的感性生命体,这生命体的灵魂便是创作者思想情感的陶冶和对生活及客观事物的深刻认识、理解。
这就是说,你的作品,你的展览,欣赏者惨淡,怨不得参观者,也怨不得作品展示的组织者,只能怨你作者本人,责无旁贷。对于绘画者,对于艺术品的作者,尽管你有娴熟的技巧,尽管你为取得娴熟技巧经过长时间的不辞劳苦的努力,尽管你在向学生或者别人讲述技巧的时候可以滔滔不绝于口,然而你的作品却不能为世人瞩目,不能为评论家褒赏,那些技巧只是过眼烟云,你的作品生命短暂。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家傅雷说:“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一个人跳不出这一关,一辈子也休想梦见艺术。艺术是目标,技巧是手段。”对于绘画,你的技巧纯熟,把物体描绘得逼真再逼真,那叫匠气冲天。
一幅作品,要讲究艺术,讲究适当,讲究鲜明,更讲究创造。绘画者即令是进行面对实物的写生基本训练,也要经过深入的观察,通过分析、研究去发现新的感受,从微妙的无穷无尽的变化中去吸取创作源泉。要使自己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有心人应把写生认作是一种创作),都处于饱和的炽热的冲动之中。对于面前的实物或人物,可以选取戏剧性的动作,可以夸张表情,可以在平淡中表现出潜在的激情,也可以截取平淡中的平淡,那是对激情岁月的反衬。创造新美,是绘画者眼中的真实和内在情感形象的体现。美术美术,美是目标,术是技法,技法为目标服务。美术之美,不仅是绘画者的功力,更是绘画者的心力。对于绘画,虽然可以先从解决造型入手,然后上升为表达思想感情,却不可以停留在形似。形似,绝不是造型艺术的全部。形似只能是一种起步,而要在形似、明暗和色彩中注入绘画者的情感,跃动绘画者的情感,点燃绘画者的情感,这样才算真正走入了创作。 美术之美,是绘画艺术的最高标准,也是唯一标准,再好的绘画作品如果不能给人以美感也便会不屑一顾。然而,美的内涵却容不得理解得那么浅显。视觉上的花花绿绿反而不是真正的美,美的容貌不一定赋有美的灵魂,粗糙的贝壳却可能孕育着珍珠。美是发自内部的生命之光。美是一种心灵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让人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优美吸引人,壮美感动人,美是力量。美不仅是一种轻松、逸然、欣喜,更是一种感动、呼唤、号召、振奋;美可以启动人的心智和行为,向着光明进军。如此之说,一幅绘画作品的成功,虽然在于它的形似、线条、色彩、质感、空间感,更在于它引发观赏者、激励观赏者的深厚内涵。这样的观赏者从展览会上买上一幅作品,绝不仅仅是为了装点他的房间,而是获得了一份无价之宝。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既要有技法的丰厚,又要有思维的丰厚,其实两个丰厚又是一个丰厚,是不能够分开的。丰厚的根本在于深沉,深沉才是真正的丰厚。用美学培育或者抚育成长的一代新人,将来不一定去当画家,然而他们的情操、他们的眼界、他们终生的身体力行都会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美术鉴赏论文 篇二乡土是一个人出生、长期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列子·天瑞》:“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铨曹》:“贞观中,天下丰饶,士子皆乐乡土,不窥仕进。”乡土文化即指地方文化,地方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地方文化首先在于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乡土文化大体分为三类,包括自然环境:指乡土的地形、地质、气候、水文、动植物、土壤等,是供应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一切物质;人文环境:指人类在乡土的有形建设,如交通、聚落、经济活动和无形建设如文化、风俗习惯、语言等;社会环境:指人与人之间的尊重 ……此处隐藏3548个字……精巧。墨色丰富,“墨分五色”既有变化又有统一。钟馗的衣衫以浅淡与中度墨色为主,将白衫的褶皱与光影差别以不同于西方素描的写意手法行云流水般的表现出来。而浓密的髯发更是展现出范老用墨的不俗功底,纠结浓密却不凌乱,恣意张扬却不繁杂,渐变与层次感以一种特有的手法显露,下笔犹如闲庭信步一气呵成。最可赏的便是范老整个人物的笔触与构图,人物有骨有肉,多利丰筋,形象饱满。
3构思精巧,构图简洁爽利,人物神态传神,别有妙趣。范老多画钟馗,这幅却备受瞩目,这和此幅钟馗的“与众不同”大有干系,是范老的“鬼气”赋予了此画别样的感受。范老打破传统,一改钟馗凶神恶煞的民间形象,以雅趣为旨,将钟馗塑造成一位气质介于文人与武将之间的另类,使人顿感新意。而右肩上的小鬼不再抱头鼠窜而是站在肩头搔弄。旧往打鬼擒妖的鬼判官钟馗,在画中以这些情态出现,诧异者有之,不解者有之,无奈者有之,最终却化作一笑,独品出另一味道。这种超脱出传统拘泥的作品,不愧为鬼才的画作。
其实,个人认为,我觉得中国绘画是最能彰显我国文化特色的历史产物,我国拥有着五千年的深厚底蕴,这不仅仅包括历史,更囊括着我国五千年来的文化积淀。
面对文化,我们要有一种使命感,维护我国文化积淀、传承我国文化瑰宝;面对艺术,我们要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发现生活之美、感受来自于艺术的强大力量;面对美术,我们要有一个欣赏的思想,发现生活的不同、感受来自美术的无限魅力。
美术鉴赏论文 篇四引言
高中美术鉴赏课就是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具有浓厚艺术氛围的课堂,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能自由展现自己独特的见解,张扬多彩的个性。教师如何呈现这样的课堂给学生呢?在设计教学时要从学生兴趣角度、认识角度去寻找有效方案。课堂场景的设置,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唤起学生对美术作品鉴赏浓厚的兴趣,更主动的去了解、探索作品中折射出的相关知识。许多教师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尝试,有效果比较好的,也有一些为了迎合学生的胃口,甚至把现在流行但没有多少意义的东西引入课堂,得到学生暂时的兴趣和笑声,给人哗众取宠的感觉,与教学内容链接的牵强附会。只有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相呼应的场景,才能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学生在场景中进行自我角色定位,大胆参与,身临其境,感悟美术作品独具魅力的视觉空间和思维空间,自由的发挥想象,有助于感性知识的形成,有利于抽象知识的具体化。
一、确定场景主题,选择场景形式。
其实高中美术鉴赏湘版教材每一堂课都给了一个鲜明的主标题,对于选择怎样的场景给了直接或间接的提示,把握好教学目的,寻找恰当的场景主题还是比较容易的。比如教材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主题内容是“生活”,和教学目的“解美术作品表现世俗生活的各种方式”是一致的。根据这一主题,为其选择一个场景形式——“剧情式”,把学生近段时间比较喜爱的穿越剧情境作为本课的主线,引导学生进行时空穿越到唐朝宫廷、五代贵族家庭、宋代市井、南宋乡村,感受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场景、穿着打扮、风俗习惯等。整堂课学生一直充满好奇,跟着这一场景思路,认真的观察、思考、想象,学习热情高涨,主动研究画面内容,主动思考作者表现人们生活场景的意义。场景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进行。找准课堂教学的主题内容,还就可以确立几个相关的场景形式。比如教材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这个题目的关键词是“视线”,不同美术家的视线看到的事物是不一样的,思想也是不一样的,所表现出的画面各有奇趣。与该课的教学目的是一致的。“视线”可作为场景主题,有很多种设计方案,第一种,设计一个小活动场景,《我爱我班》摄影比赛,让学生用手机拍摄班级一角,并谈一谈自己的构思、构图、及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学生为了在比赛中获胜,充分发挥想象,尽量展示独特的取景视角。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拍摄的作品进行分析,逐步引入到对艺术家作品的鉴赏中去。摄影比赛的场景设计,让学生从摄影比赛的参与者到摄影作品的分析者,再到对艺术家作品的鉴赏者,学生随着角色的不断变化,理解的层次也不断提升。第二种,给学生设计不同情绪的场景,利用一个主题的画面烟“雨朦胧的小径”,当情绪低落时,看见这样的景色,是怎样的心情。愉快的心情看这幅画,又是怎样的感受。只要找准场景主题,场景形式各种各样,课堂的变化也会多姿多彩,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场景。让课堂更贴近学生,学生也会喜欢这样的课。
二、运用活动课模式,创设教学场景。
课堂教学场可景千变万化,活动课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堂形式,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活动课是学生的天堂,他们可以自由的讨论,自由的展现才华。把教学课设计成活动课的模式,创设相应的活动课场景,让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在第二单元第一课《原始人的创造》,有一个争论的问题:原始美术起源说。运用活动课中辩论赛的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场景设计程序为:
1、根据题目进行正反方分组。
2、让学生用十分钟的时间自学本课内容或查找课外知识,在作品鉴赏中提炼出有利于自己辩论观点的相关内容。
3、辩论赛三十分钟。
4、最后五分钟教师进行问题的阐述。这样的教学场景设计,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中的主导者,他们更有兴趣在一起讨论问题,促进了合作学习的热情。教师在场景活动中不断的引导学生转入对美术作品的解读,师生在互动中逐渐完成学生的学习目的。《时代的脉搏》这一课,出现的作品如:《门神》《一辈子第一回》《大批判》等,离现代学生太远了,欣赏这些作品没有多大兴趣,对当时社会也不太了解。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印象。活动课场景主题设计为“年代秀”,将学生分成六个组,代表六个不同的年代。课堂前十分钟学生用手机上网查阅自己所代表的年代信息。教师利用美术作品中含有的形式、内容、风格与作品社会背景相联系起来,设置问题,让六个组的学生进行“年代大比拼”竞赛。原本生硬的内容变得鲜活起来,巩固了学生用语言表达视觉艺术独能力,强化了视觉感受。
三、教学场景中的角色定位。
在教学场景设计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为其设定角色,调动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有助于感性知识的形成,有利于抽象知识的具体化。如:在第三单元第九课《各异的风土人情》这课场景设计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于一个热爱民风民俗,热衷于民间工艺品收藏的旅行者。学生的角色则成了各个地区导游,教师背着行囊从本地出发,每到一处学生导游就要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间工艺品。针对许多充满职业幻想的高中生,他们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还有了激烈的竞争场面。学生在这样的角色中尽情的释放自己的能力,张扬自己的个性。在角色的情感体验过程中,学生能把美术知识与其他的知识相互渗透,在自己的角色中释放,这也是抽象知识的探索过程。教学场景的设计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情感体验,在特定的场景中感知、理解、运用所学知识,从形象的感知达到理性的顿悟,提高了美术作品的鉴赏效率,学生有了了解美术作品的热情,更加主动去探索、研究抽象的美术知识。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美术鉴赏论文【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