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军事理论课论文【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大一军事理论课论文 篇一《论当前高校国防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摘要:针对当前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性,提出高校国防教育应该结合中国国情,注重传承与创新。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优良革命传统的同时,国防教育应积极创新,在教学和军训的内容上与时俱进,和当前国防形势紧密结合;在教学手段上与新媒体新技术相结合。
关键词: 国防教育 ;传承;创新
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性
国之兴亡,匹夫有责。国民的国防教育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工作。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民族兴盛的希望,因此,国家重视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工作,除了在高校中开展征兵工作,吸取优秀大学生直接在军队中展开培养;同时在普通高校的正常教学工作中,以国防教育为载体,组织大学生进行军训,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树立艰苦奋斗的作风,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
但是如何做好当前高校国防教育工作呢?高校教育工作者们从当前国防教育的现实出发,提出了不少观点:有的认为国防教育工作要和大学生素质培养联合起来,通过国防教育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创新意识等;有的认为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要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传授军事知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有的认为应该运用电教化教学手段进行国防教育教学。实际上,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国防教育应该结合当前中国国情,注重传承与创新。
当前高校国防教育应继承优良传统
2.1国防教育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一个健康的大学生首先应具备健全的人格。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长辈的溺爱,再加上当今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人格发展有障碍。而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经历了五千年的社会实践和思想家们概括提炼而成的,对于个人的人格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国防教育中主要培养大学生具备不怕困难的无畏精神、精诚团结的合作精神、努力坚持的刚毅品质、勇于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这些精神和品质也正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所倡导的。比如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心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周易》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陆游说:“位卑不敢忘国忧”,曹植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我们在高校进行国防教育时,应该从时代精神出发,立足教育实际,积极借鉴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塑造大学生的良好人格发展。
2.2国防教育应继承中国共产党的优良革命传统
在近代历史上,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抵御外侮,在国防及国防教育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发动人民群众领导人民群众保家卫国抗击外敌的历史。而有效发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国防教育密切相关。
譬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在“九一八事变”和“华北事变”之后,日本人步步紧逼,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先是提出“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的宗旨,积极提出并促成了全国抗日统一战线的成立。在其有效控制的陕甘宁边区,则提出教育要为抗战服务,通过演说、报纸书册、传单布告、戏剧、电影等宣传手段使普通百姓都明白了抗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之自动的投入到抗战的洪流中去。
与此同时,学校教育也成为当时国防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地。除了军事院校外,普通的学校也开设军事课,进行军事训练,培养学生的国防观念和技能。最重要的是无论是社会宣传还是学校教育,当时的中国共产党都把培育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作为国防教育的核心,通过培养这样一批品格高尚,具有政治远见、以民族和社会解放作为人生奋斗的唯一目标,不怕困难行为坚定的先锋人物来引领中国革命的前进。实践证明,这样一批人不仅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和平建设时期也同样需要。
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社会宣传和学校教育双管齐下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历程中,在国防教育历史中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在当今高校的国防教育中传承下来,
高校国防教育的创新
3.1国防教育的内容应该与时俱进,和当前国防形势结合在一起
虽然当今世界处在和平时期,但是国际形势复杂而多变,我国的国防任务仍然艰巨而繁重。国家间的领土与主权问题纷争不断,其中近年来频起争端的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都对我国当前的国防提出了正面挑战。高校教师应该利用大学生求知欲旺盛的特点,梳理当前的国防热点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比如针对南海问题,涉及到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涉及到《国际海洋公约》,涉及到美国、俄罗斯在亚洲的战略利益;而自南海纷争出现以来,中国、菲律宾、越南等国都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这些措施又有着什么样的目的和意义。这些都可以是教学的内容和学生进行讨论,这样不仅使大学生切实感受到国防问题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且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要求大学生深刻思考如何解决国家间的纷争,争取为祖国的和平出一份力。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团结抗日的重要性,最终为打败日本的侵略建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当前的国防问题虽然不需要全民动员,但是要通过对现实热点问题的关注使大学生们意识到保证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3.2国防教育的方法与手段应该与时俱进,与新媒体、新技术相结合
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点的多媒体技术,具有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形声兼具、动静结合、操作方便等优点,这种教育技术使得教育内容变得更加鲜活,可以让受教育者容易接受,从而使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移动多媒体载体的发展比如3G手机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信息,微博、MSN、QQ等通讯技术和社交网站也可以使信息资讯迅速扩展开来。这些新媒体、新技术使得国防教育的宣传方法和教学手段变得多样化。
在教学环节,可以利用网络下载相关的教学知识点,做成网络课件或者通过网络课堂和学生讨论教学内容,质量上乘的教学课件也可以使教学效果得以切实加强,合适的教育片、宣传片也能有效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热情,开阔学生的眼界。
在宣传环节,当代高校国防教育常常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在一起。利用QQ、微博、微信等现代通讯技术和大学生经常交流,在宣传国防知识的同时可以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将国防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也从时间和空间上将国防教育延长,有效巩固国防教育的成果。
大学生军训的创新
随着现代军事技术的发展,高科技越来越在战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军训也 ……此处隐藏19784个字……者认为,可以通过培养与激发官兵亲社会行为,来推动与促进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本文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亲社会行为的概念与特征、亲社会行为与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以及培育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心理学途径。
【关键词】军人核心价值观;心理学途径;亲社会行为;移情训练
1 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又称利社会行为,指符合社会期望并对行为者本身并无明显好处,而行为者却自觉自愿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其因素包括:帮助他人,符合社会期望,自觉自愿。亲社会行为包括利他行为(altruism)和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 助人行为比利他行为外延大,利他行为是最高意义上的亲社会行为。[1]
2 亲社会行为与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2.1 亲社会行为与军人核心价值观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 反映全军官兵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旨在树立官兵科学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塑造良好的个人品德, 形成全面、和谐、规范有序的群体行为规范。
官兵亲社会行为是“德”的最高层次的行为体现, 它能真正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 使人的思想得到升华, 使人的素质得到提高。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人的价值在于奉献。亲社会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奉献。广大官兵用自身的亲社会行为来发扬我军的人文精神, 创造部队崇高文化,自觉自愿的服务部队,无私奉献,建设国家。
2.2 亲社会行为推动与促进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2.1 亲社会行为倡导忠诚精神:亲社会行为所表现出的品质,即诚信、守信和服从,自觉自愿的为国家和社会的事业尽心尽力,而不图回报,促使官兵对党忠诚,真心诚意、尽心尽力,促使官兵从内心的深层体验中,将党置于崇高的地位。
2.2.2 亲社会行为倡导亲民爱民:亲社会行为倡导热心为他人服务,真诚帮助他人,从而促使官兵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永葆人民子弟兵政治本色,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为人民无私奉献。
2.2.3 亲社会行为倡导为祖国服务: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个体,组成国家的基本单元,亲社会行为符合社会期望,具有社会性,即人们为了维护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而产生的积极的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倡导人人都报效国家,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和人民民主的国家政权,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2.2.4 亲社会行为倡导献身使命:亲社会行为具有利他性,即自觉自愿地奉献,而不期望得到任何外部回报,这促使官兵勇于为祖国献身,认真履行革命军人神圣职责,爱武、爱岗敬业、不怕牺牲、英勇善战,坚决履行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2.2.5 亲社会行为倡导官兵崇尚荣誉:亲社会行为是一种不期望得到任何外部回报的行为,它使人们不再追逐物质利益,而是从心灵深处崇尚荣誉,自觉珍惜和维护国家、军人的荣誉,视荣誉重于生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提高素质、全面发展、争创一流、建功立业,贞守革命气节,严守军队纪律。
3 激发官兵亲社会行为,培育军人核心价值观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利社会的行为,其行为符合社会的期望,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和谐关系的重要基础,本身具有积极性。大力培养和促进官兵的亲社会行为,是培育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心理学途经。
3.1 加强品德教育,培养与激发官兵亲社会行为:
品德即道德品质(moral trait),是一定社会道德关系的体现,具有社会性的特征。人的品德作为个性或人格的特殊表现,不是人的生理上的自然属性,而是人的社会属性,它反映的是人的社会特质。[2]品德教育,主要就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官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们进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取向教育, 发扬对国家和人民的奉献精神,为现代化部队建设以及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3.1.1 学会抵制诱惑:真正意义上的品德或道德,应该是能够抵制压力或诱惑的影响而不违反道德规范,即使在没有被别人发现或不会得到惩罚的情况下也是这样。在没有外部监督的情况下,能够抵制诱惑的重要原因是其内部有坚持道德规范的动机。而品德教育就是要使官兵从其道德规范动机层面上,自觉自愿的抵制各方面的诱惑,积极投身到部队建设中。
3.1.2 学习道德价值和行为:学习道德价值和行为,向官兵传递关于群体忠诚和群体参与的积极态度,传递关于亲社会行为在群体成员进步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信念,并把这种信念转化成为实际的亲社会行为的道德实践。
在具体实施中,可以借鉴价值澄清理论,即:“人们通过经验获得指导行为的一般准则。这些准则往往能指导人们的生活,我们或许可称之为价值观。”[3]在人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通过分析和评价的手段,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促进同一价值观的形成,并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发展官兵思考和理解人类价值观的能力。它主张价值观的形成不是灌输,而是通过澄清的方法,在评价过程中实现的,是通过选择、赞扬和实践过程来增进富于理智的价值选择的。
3.2 加强官兵移情训练:
移情是一个人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 识别并体验他人情绪和情感的心理过程。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动机来源, 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促进因素, 具有引发助人行为和抑制攻击性行为等亲社会功能。[4]移情是诸如助人、抚慰、关心、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基础,它激发、促进人们的亲社会行为。[5]
训练移情可以增强道德唤醒和道德压力并作用于道德判断, 从而激发利他主义动机,提高亲社会行为水平。具体实施中,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role-playing) 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学技术。[6]
参考 文献
[1] 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458页
[2] 俞国良。社会心理学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474页
[3] 美。路易斯•拉斯思等, 魏贤超译, 价值与教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24页
[4] 美。霍夫曼。弗洛伊德主义与文学思想[M]. 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
[5] 丁芳。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方法当议[J].山东教育科研,2000年
[6] 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军事理论课论文【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