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高二学习物理教案【精品多篇】

时间:2025-08-09 08:52:55
高二学习物理教案【精品多篇】

概述:高二学习物理教案【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二年级物理教案 篇一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多用电表”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二章第八节的内容,它是电流表、电压表改装学完后,研究欧姆表的改装问题,又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深化和实际应用,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能巩固电学问题的分析思路,加深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交流能力,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2、教学重点:欧姆表和单量程多用电表的制作原理。

3、教学难点:理解欧姆表和单量程多用电表的制作原理。

4、教材的处理:

本单元内容可分两节可来处理,本节为第一课时,主要是探究电流表改装成欧姆表、多用电表的原理。

第二课时为学生实验课,练习使用多用电表及相关练习巩固。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分析:

①掌握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并已熟练掌握了电路串并联的规律,会利用该定律列式求解相关问题。

②掌握了电流表改装成大量程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原理和刻度方法。

2、学习能力分析:

①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不断提高,具备初步地、独立发现事物内在联系和一般规律的能力。

②具有初步的概括归纳总结能力、逻辑推力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利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方法测量电阻的阻值。

②理解并掌握欧姆表及单量程多用电表的制作原理,知道简单的双量程多用电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欧姆表原理的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合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思辨、表达、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物理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善于发现、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资源

PPT课件、探究学案、指针式多用电表、数字式多用电表

五、教学流程图

学生

给出各种器材

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

提出问题:如何利用电流表表头测电阻?

评价方案,选择方案?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欧姆表的原理

改进方案,引导发现本质规律

出示电流表、电压表、欧姆表电路图

单量程多用电表

双量程多用电表

课堂总结交流

分析组合,设计简单的电路图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

我们已经学习过把电流表表头改装成电压表和量程较大的电流表的原理,能利用电流表表头测电阻吗?

探究一:利用电流表表头测电阻

1、给出器材

待测电阻Rx

电源:E=2V,r=0.5Ω

电流表A:Ig=10mA, rg=9.5Ω

电压表V:量程3V,内阻约3kΩ

变阻箱R0:0~9999Ω

滑动变阻器R:0~1000Ω

电键、导线若干

若还需其他器材,可自选

2、指导学生进行设计(电流表表头与其他元件进行组合)

3、评价方案

教师:如果能从表盘上直接读出所测电阻值就好了,请选择其中一个方案。或者你有更好的设计吗?

设计利用表头测电阻的方案,画出电路图。

学生代表板书设计方案

学生分析比较几个方案,从中选出方案或提出更好的方案。

通过开放性的实验设计,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空间,便于课堂的教学生成。

探究二:利用表头直接测电阻

1、出示电流表表头刻度盘。给出相关数据E=2V,r=0.5Ω;Ig=10mA,

rg=9.5Ω;(以R0=390Ω为例),

引导学生进行表头刻度改装。

2、对刻度情况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不足之处,进一步完善方案

3、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若电流表内阻rg未知,怎样可使10mA处表示所测电阻值为0?

4、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发现本质规律。

若将变阻箱换为滑动变阻器R,还可使10mA处表示所测电阻值为0吗?

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结合具体数据,分组进行计算,改装表头刻度。

学生发现刻度与R0的取值有关。取R0=190Ω,可充分利用刻度盘。

学生发现电流表内阻rg未知,可进行测量,再调节R0,可实现,满偏电流处表示电阻为0,同时也发现,总内阻不变。

学生发现只要将A、B接线柱短接,调节滑动变阻器R,使指针满偏即可实现满偏电流处表示电阻为0,无须知道各元件电阻为多少。

通过层层递进的几个问题,引发学生积极的参与思考。促成学生有效的生成。根据学生课堂表现随时调整引导思路。

欧姆表原理

1、出示改进后欧姆表原理图,结合探究过程,讲解欧姆表的'原理;欧姆调零的目的和作用;中值电阻的决定因素;刻度盘的特点。

2、原理:

3、刻度:

(1)AB短接,调节R使得指针满偏(欧姆调零)。

目的是什么?或有什么作用?

原理:

(2)指针指在中间刻度处,所测电阻值是多少?

把此电阻称为中值电阻,中值电阻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欧姆表刻度的特点:

学生深化理解欧姆表原理等相关内容,把握欧姆表的本质规律。

最大限度利用表盘刻度

由电源电动势和表头满偏电流决定

左大右小;左密右疏

学生设计电路图

通过分析,体会等效思想

从特殊到一般,归纳总结,探寻本质规律

探究三:简单的单量程多用表

1、出示电流表、欧姆表、电压表的原理图

要求学生组合成简单的多用电表,注意电源与表头的连接。

2、引导分析电路结构

将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综合,实现创造。

体会等效的思想

简单的双量程多用表

出示双量程多用电表电路图,引导学生分析各挡功能,

分析各档功能,比较量程大小

认识多用电表

利用多用电表实物图介绍其功能 ……此处隐藏8227个字……U/I。因果倒置,但已习惯。R大→阻电性强。

场强E=F/q。单位电荷量所受电场力。E大→电场越强。

4.点电荷的电场一—场强定义式的应用

(l)公式推导:

(2)场强特征:

①大小:近强远弱,同心球面上名点,场强值相等

②方向:正电荷周围的场强方向一发散;

(3)决定因素:

①大小:由杨源电荷的电荷量Q以及场原电荷到场点之距r“全权”决定,而与检验电荷的电荷量q的大小及其存在与否无关。

②方向:由场源电荷电性决定。

例:一点电荷Q=2.0×10-8C,在距此点电荷30cm处,该点电荷产生的电场的场强是多少?

5.电场强度的叠加

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为各个点电荷单独在该点产生的电场强度的矢量和。

例:如图所示,要真空中有两个点电荷Q1=3.0×10-8C和Q2=-3.0×10-8C,它们相距0.1m.求电场中A点的场强。A点与两个点电荷的距离r相等,r=0.1m。

(四)课堂小结

1.对比法推知电场的存在,比值法定义电场的强度。

2.电荷间相互作用形式与本质之区别

(l)形式上:电荷对电荷的作用——非接触力。

(2)本质上:电场对电荷的作用——接触力。(受电场力作用的电荷肯定处于电场中)

3.场强几种表达式的对比

(l)E=F/q——定义式,适用于任意电场。

(2)——决定式,适用于真空中点电荷形成的电场。

人教版高二物理教案全套 篇九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三定律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在这一节课中要充分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会物理学研究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并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学生不应把对它们的认识只停留在大小和方向上。学生应该掌握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正确判断。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平衡力的关系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学生常常把这两种力混淆。两个相互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但对两个物体产生的效果往往也是不同的,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学生头脑中不正确的认识。

三、教具

1、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弹力的小车、弹簧片、细线;

2、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摩擦力的三合板、遥控玩具汽车、玻璃棒;

3、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静电力的通草球、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

4、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磁场力的小车、磁铁等;

5、演示两个学生间相互作用力的小车、绳;

6、演示相互作用力大小关系的弹簧秤。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在划船时用桨推河岸,发生了什么现象呢?船离开了岸。这个问题在初中已经研究过,当时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这个物体同样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我们把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力分别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下面进一步来研究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设计

第六节牛顿第三定律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我们通过几个实验来研究今天的内容。通过实验大家要总结出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特点及其关系。在实验中大家要注意观察现象,分析现象所说明的问题。

实验1.在桌面上放两辆相同的小车,两车用细线套在一起,两车间夹一弹簧片。当用火烧断线后,两车被弹开,所走的距离相等。

实验2.在桌面上并排放上一些圆杆,可用静电中的玻璃棒。在棒上铺一块三合板,板上放一辆遥控电动玩具小车。用遥控器控制小车向前运动时,板向后运动;当车向后运动时板向前运动。

实验3.用细线拴两个通草球,当两个通草球带同种电荷时,相互推斥而远离;当带异种电荷时,相互吸引而靠近。

实验4.在两辆小车上各固定一根条形磁铁,当磁铁的同名磁极靠近时,放手小车两车被推开;当异名磁极接近时,两辆小车被吸拢。

实验5.把两辆能站人的小车放在地面上,小车上各站一个学生,每个学生拿着绳子的一端。当一个学生用力拉绳时,两辆小车同时向中间移动。

实验分析:

①相互性:两个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对两个力来说是互换的,分别把这两个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②同时性:作用力消失,反作用力立即消失。没有作用就没有反作用。

③同一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是相同的。这一点从几个实验中可以看出,当作用力是弹力时,反作用力也是弹力;作用力是摩擦力,反作用力也是摩擦力等等。

④方向: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方向是相反的,在一条直线上。

实验6.用两个弹簧秤对拉,观察两个弹簧秤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数量关系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⑤大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由此得出结论:

2、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教师举几个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实例。

提问:学生举例说明。

既然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鸡蛋与石头相碰时,鸡蛋破碎而石头不破碎;马拉车时,车会向前走而马不后退呢?

鸡蛋碰石头和石头碰鸡蛋的都是鸡蛋破碎,同样大小的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效果不同是什么原因呢?

这个效果由物体本身的特性和物体受到其它力的情况有关。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大就不易损坏;物体是否发生运动状态的变化还要看物体受到的其它力的情况。

3、作用力、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区别

前面学习物体受到的平衡力的关系时曾提到,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什么不同呢?下面通过列表的方式加以比较。

在列表的同时用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三)小结本节内容和布置作业

五、说明

1、牛顿第三定律是从实验中得出的。这里设计的几个实验除实验5外都体现了作用力跟反作用力间的关系,实验5是为提高课堂的活跃程度而设计的。每做一个实验都应把实验装置画在黑板上,并讲清实验装置,留在黑板上的图是为后面分析实验总结出规律用的。

2、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定律的内容外,还应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多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教师要注意对课堂的控制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高二学习物理教案【精品多篇】范文。

《高二学习物理教案【精品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